|  [1]	李安安, 杨德芹, 王学健.软件系统缓冲区溢出漏洞防范研究[J].高技术通讯, 2017, 27(8):718-726.
[2]	The OWASP top ten 2017 https://www.owasp.org/index.php/Top_10_2017.
[3]	CWE. 2011. http://cwe.mitre.org/.
[4]	邵思豪,高庆,马森,段富尧,马骁,张世琨,胡津华.缓冲区溢出漏洞分析技术研究进展.软件学报,2018,29(5):1179−1198. 
[5]	National Information Security Vulnerability Library (in Chinese). 2017. http://www.cnnvd.org.cn/.
[6]	唐成华, 彭灿, 刘猛,等. 一种抗地址淹没的缓冲区栈溢出算法[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7, 34(12):3758-3761.
[7]	邵必林, 燕佳芬, 边根庆. 缓冲区溢出漏洞综合检测方法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15(7):99-102.
[8]	王春东, 王少华, 邱晓华. 基于遗传算法的缓冲区溢出漏洞挖掘技术[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2):59-63.
[9]	尹茗, 张功萱. 基于源码分析的缓冲区溢出漏洞检测方法[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7(4):450-455.
[10]	唐成华, 彭灿, 刘猛,等.一种抗地址淹没的缓冲区栈溢出算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7, 34(12):3758-3761.
[11]	乐德广, 龚声蓉, 吴少刚,等. RTF数组溢出漏洞挖掘技术研究[J]. 通信学报, 2017, 38(5):96-107.
[12]	潘明, 杨东升, 江勇,等. 嵌入式系统安全问题调查与分析[J]. 微型电脑应用, 2013, 30(6):1-5. 
[13]	刘松, 秦晓军. Linux内核漏洞异步触发模型的安全分析[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7(10):123-127.
[14]	Whitehouse O. GS and ASLR in Windows Vista[J]. 2007.
[15]	傅建明, 刘秀文, 汤毅,等. 内存地址泄漏分析与防御[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6, 53(8):1829-18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