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分站赛及总决赛信息
    信息安全研究    2023, 9 (E2): 4-.  
    摘要88)      PDF (2945KB)(87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跨域管控:数据流通关键安全技术
    潘无穷, 韦韬, 李宏宇, 李婷婷, 何安珣,
    信息安全研究    2023, 9 (E1): 105-.  
    摘要641)      PDF (1450KB)(372)    收藏
    数据是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具备复制成本低、复制不易被察觉、规模化泄露危害大等特点.为保障数据在流通中的安全,避免数据被窃取滥用,保护数据隐私信息,提出了“跨域管控技术”,它能够保障数据持有者在数据离开其运维域后,仍能保持对数据流通全过程的管控权.通过进行数据外循环下安全模型的威胁分析,以TEETPM、密码学技术为基础,构建了一种大规模数据跨域管控的实现方法,为建设复杂高效大规模数据流程枢纽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大语言模型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
    刘楠, 陶源, 陈广勇,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E1): 236-.  
    摘要444)      PDF (796KB)(346)    收藏
    大语言模型对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有重要价值,已广泛应用于包括网络安全在内的诸多领域.介绍了大语言模型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情况,包括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模型训练和微调阶段的关键技术,以及各类细分应用场景,并提出网络安全大语言模型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大语言模型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及其在网络安全领域应用的深入,大语言模型将在网络安全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人工智能的安全风险与防范
    郑方,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2): 101-.  
    摘要244)      PDF (469KB)(33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联邦学习中的隐私保护技术研究
    刘晓迁, 许飞, 马卓, 袁明, 钱汉伟,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3): 194-.  
    摘要342)      PDF (1252KB)(311)    收藏
    联邦学习中多个模型在不共享原始数据的情况下通过参数协调进行训练.大量的参数交换使模型不仅容易受到外部使用者的威胁,还会遭到内部参与方的攻击,因此联邦学习中的隐私保护技术研究至关重要.介绍了联邦学习中的隐私保护研究现状;将联邦学习的安全威胁分为外部攻击和内部攻击,并以此分类为基础归纳总结了模型反演攻击、外部重建攻击、外部推断攻击等外部攻击技术和投毒攻击、内部重建攻击、内部推断攻击等内部攻击技术.从攻防对应的角度,归纳总结了中心化差分隐私、本地化差分隐私和分布式差分隐私等数据扰动技术和同态加密、秘密共享和可信执行环境等过程加密技术.最后,分析了联邦学习隐私保护技术的难点,指出了联邦学习隐私保护技术提升的关键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大模型安全评估体系框架研究
    苏艳芳, 袁静, 薛俊民,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E2): 105-.  
    摘要466)      PDF (929KB)(308)    收藏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了大模型在众多领域的深度渗透与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安全挑战日益严峻.聚焦于大模型的安全风险,从风险来源、可信属性与模型全生命周期3个关键维度入手,设计并构建了一个综合性大模型安全评估体系框架.该框架突破传统模型评估主要集中在训练数据和模型生成内容安全等方面的局限,旨在通过系统化、多角度分析,强化大模型在复杂应用场景中的安全性、鲁棒性及可信度,为大模型的安全性能评估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指导体系.此评估体系框架的构建不仅有助于识别与量化当前大模型面临的安全隐患,还为后续的安全增强措施与策略规划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零信任的安全模型研究
    高能, 彭佳, 王识潇,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10): 886-.  
    摘要315)      PDF (2270KB)(283)    收藏
    零信任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安全范式,从安全模型视角,揭示了零信任架构以“身份和数据”为主线的安全模型深化与整合.零信任以身份为核心建立全景管控实体链条,围绕实体属性功能生命周期等建立深度防御,并集中重定向实体间信息的流动,整合信息通道,实现层层防护和细粒度动态化访问控制,最后从攻击者视角在信息流通道关键节点设置主动防御机制.由于零信任系统一定会成为高价值资产,探讨了零信任系统演进中与业务深度融合、零信任自身安全和弹性服务能力的新趋势.通过对零信任蕴含安全模型和自身安全性的分析,期望能够为零信任在应用中的架构设计、技术演进、应用安全提供更加清晰的技术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隐私计算关键技术及研究展望
    沈传年, 徐彦婷, 陈滢霞
    信息安全研究    2023, 9 (8): 714-.  
    摘要363)      PDF (1814KB)(279)    收藏
    隐私计算作为目前兼顾数据流通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技术手段,能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同时有效打破“数据孤岛”壁垒,实现数据开放共享,促进数据的深度挖掘使用和跨领域融合.介绍隐私计算的背景知识、基本概念以及体系架构,分别阐述隐私计算3种关键技术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和可信执行环境的基本概念,对其存在的隐私安全进行研究,并对3种关键技术的差异进行多维度的比较总结.在此基础上,以隐私计算与区块链、深度学习、知识图谱的技术融合为出发点对隐私计算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针对联邦学习的恶意客户端检测及防御方法
    程显淘,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2): 163-.  
    摘要770)      PDF (806KB)(278)    收藏
    联邦学习允许参与的客户端在不共享其私有数据的前提下协作训练机器学习模型.由于中央服务器无法控制客户端的行为,恶意客户端可能会通过发送被操纵的局部梯度更新破坏全局模型,同时也可能存在数据质量低下但有一定价值的不可靠客户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针对联邦学习的恶意客户端检测及防御方法FedMDD,以局部梯度更新为依据,通过不同的方式处理检测到的恶意和不可靠客户端,同时防御符号翻转、附加噪声、单标签翻转、多标签翻转和后门攻击.针对2个数据集对比了4种基线算法,实验结果表明,在包含50%恶意客户端和10%不可靠客户端的训练环境中,FedMDD可成功防御各类攻击,在提升模型测试精度和降低后门精度方面都有更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面向自动驾驶感知系统的对抗样本攻击研究综述
    顾芳铭, 况博裕, 许亚倩, 付安民,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9): 786-.  
    摘要339)      PDF (1560KB)(276)    收藏
    自动驾驶感知系统通过多种传感器采集周围环境信息并进行数据处理,用于检测车辆、行人和障碍物等,为后续的控制决策功能提供实时的基础数据.由于传感器直接与外部环境相连,且其自身往往缺乏辨别输入可信度的能力,因此感知系统成为众多攻击的潜在目标.对抗样本攻击是一种具有高隐蔽性和危害性的主流攻击方式,攻击者通过篡改或伪造感知系统的输入数据,欺骗感知算法,导致系统产生错误的输出结果,从而严重威胁自动驾驶安全.系统总结分析了自动驾驶感知系统的工作方式和面向感知系统的对抗样本攻击进展.从基于信号的对抗样本攻击和基于实物的对抗样本攻击2方面对比分析了面向自动驾驶感知系统的对抗样本攻击方案.同时,从异常检测、模型防御和物理防御3个方面全面分析了面向感知系统的对抗样本攻击的防御策略.最后,给出了面向自动驾驶感知系统的对抗样本攻击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基于区块链和PKI的身份认证技术研究
    李铭堃, 马利民, 王佳慧, 张伟,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2): 148-.  
    摘要237)      PDF (1573KB)(268)    收藏
    PKI是基于非对称密码算法和数字证书来实现身份认证和加密通信的安全体系,原理是基于信任锚的信任传递.该技术存在以下问题:CA中心唯一,存在单点故障;认证过程存在大量证书解析、签名验签、证书链校验等操作,认证流程繁琐.针对上述问题,基于长安链构建身份认证模型,提出基于长安链数字证书和公钥基础设施的身份认证方案,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表明,该方案减少了证书解析、签名验签等操作,简化认证流程,提高了认证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零知识证明硬件加速研究综述
    谢明东, 郝萌, 杨洪伟, 何慧, 张伟哲,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7): 594-.  
    摘要459)      PDF (1311KB)(264)    收藏
    零知识证明(zeroknowledge proofs, ZKP)是一种允许证明者向验证者证明某一陈述正确性而无需泄露任何其他信息的密码学协议.主要介绍了零知识证明的加速研究,尤其关注了基于二次算术程序(QAP quadratic arithmetic program)和内积证明(inner product argument, IPA)的ZKP.研究表明,零知识证明的计算效率可以通过硬件加速技术显著提高,包括使用GPU,ASIC,FPGA等.首先介绍了零知识证明的定义与分类及目前零知识证明应用所遇到的困难.其次详细讨论了不同硬件系统的加速方法、实现原理及其相对于传统CPU的性能提升.例如,cuZK和GZKP利用GPU实现了多标量乘法(multiscalar multiplication, MSM)和数论变换(number theoretic transform, NTT),而PipeZK,PipeMSM,BSTMSM则通过ASIC和FPGA加速这些计算过程.此外,也提到了零知识证明在区块链中隐藏交易细节等方面的应用案例,如ZCash的隐秘交易.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加速更多类型的ZKP和将硬件加速应用到实际的应用场景中,以解决效率低下问题,推动零知识证明技术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智能化漏洞挖掘与网络空间威胁发现综述
    刘宝旭, 李昊, 孙钰杰, 董放明, 孙天琦, 陈潇,
    信息安全研究    2023, 9 (10): 932-.  
    摘要325)      PDF (1093KB)(262)    收藏
    当前网络空间面临的威胁日益严重,大量研究关注网络空间安全防御技术及体系,其中漏洞挖掘技术可以应用于网络攻击发生前及时发现漏洞并修补,降低被入侵的风险,而威胁发现技术可以应用于网络攻击发生时及发生后的威胁检测,进而及时发现威胁并响应处置,降低入侵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分析并总结了基于智能方法进行漏洞挖掘与网络空间威胁发现的研究.其中,在智能化漏洞挖掘方面,从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漏洞补丁识别、漏洞预测、代码比对和模糊测试等几个应用分类方面总结了当前研究进展;在网络空间威胁发现方面,从基于网络流量、主机数据、恶意文件、网络威胁情报等威胁发现涉及的信息载体分类方面总结了当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自动化漏洞验证代码生成方法研究
    吴佩泽, 李光辉, 吴津宇,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E1): 246-.  
    摘要404)      PDF (1562KB)(256)    收藏
    为解决电力监控系统资产体系大、漏洞数量多、漏洞库依赖厂商更新、不同来源漏洞验证脚本检测规则不一致、缺少统一的漏洞规则库等问题,以国内外多源异构漏洞POC数据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大语言模型(LLM)的自动化漏洞验证代码生成方法.采用ChatGLM3作为基础模型,通过提示词工程和本地知识库相结合的方式生成标准漏洞POC.实验表明,生成的标准漏洞POC的误报率、漏报率分别为0.72%,4.43%,准确率为99.00%,整体效果良好,可有效应用于电力监控系统的资产漏洞扫描及验证场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基于BERT模型的源代码漏洞检测技术研究
    罗乐琦, 张艳硕, 王志强, 文津, 薛培阳,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4): 294-.  
    摘要249)      PDF (3199KB)(255)    收藏
    源代码漏洞检测常使用代码指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存在无法保留源代码中的句法和语义信息、需要大量专家知识对漏洞特征进行定义等问题.为应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模型的源代码漏洞检测模型.该模型将需要检测的源代码分割为多个小样本,将每个小样本转换成近似自然语言的形式,通过BERT模型实现源代码中漏洞特征的自动提取,然后训练具有良好性能的漏洞分类器,实现Python语言多种类型漏洞的检测.该模型在不同类型的漏洞中实现了平均99.2%的准确率、97.2%的精确率、96.2%的召回率和96.7%的F1分数的检测水平,对比现有的漏洞检测方法有2%~14%的性能提升.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是一种通用的、轻量级的、可扩展的漏洞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基于Transformer的安卓恶意软件多分类模型
    陈颖, 林雨衡, 王志强, 都迎迎, 文津,
    信息安全研究    2023, 9 (12): 1138-.  
    摘要254)      PDF (2073KB)(255)    收藏
    由于开源性和开放性,安卓系统成为恶意软件攻击的热门目标,当前有大量针对安卓恶意软件检测的研究,其中机器学习算法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对比在不同模型下将恶意软件转化为灰度图像和RGB图像的准确率,发现转化为RGB图像时恶意软件检测准确率更高,并使用自然语言处理中表现突出的Transformer算法对安卓软件classes.dex文件转换的RGB图像进行恶意软件多分类检测,结果发现与CNN,VGG等传统检测模型相比,使用基于Transformer的检测模型准确率更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机密计算发展现状与趋势
    冯登国,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1): 2-.  
    摘要273)      PDF (1466KB)(25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交通运输政务数据分类分级方法研究
    白紫秀, 王涛, 郭明多, 曹剑东, 尚赞娣
    信息安全研究    2023, 9 (8): 808-.  
    摘要236)      PDF (1008KB)(246)    收藏
    为了促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提升数据安全能力,政务数据资源的分类分级亟待解决.总结国内外政务数据分类分级经验,采用面线结合的混合分类方法搭建交通运输政务数据分类框架;并基于数据安全风险分析的数据分级方法,形成数据分级模型,通过引入实际数据验证方法的效果.交通运输政务数据分类分级方法能够有效协助行业相关部门开展政务数据分类分级和重要数据保护,促进行业数据安全治理水平和安全防护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基于差分隐私的联邦大模型微调技术
    曾辉, 熊诗雨, 狄永正, 史红周,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7): 616-.  
    摘要394)      PDF (1752KB)(233)    收藏
    随着私有数据可用性的降低,基于联邦学习的大模型参数微调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尽管联邦学习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隐私保护能力,但其中的梯度泄露攻击和针对大模型的嵌入反转攻击等隐私安全问题仍然威胁着参与者的敏感信息.在当前对隐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这些潜在的隐私风险显著阻碍了基于联邦学习的大模型参数微调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因此,提出一种联邦大模型嵌入差分隐私控制算法,通过全局和本地双重隐私控制机制,在高效参数微调过程中为大模型的嵌入模型添加可控的随机噪声,以增强基于联邦学习的大模型参数微调的隐私保护能力.此外,通过对不同联邦设置的实验比较,展示了该算法在大模型参数微调中的隐私保护效果,并通过中心化和联邦化的性能比较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实时监控与响应机制研究
    王新华, 徐清波, 徐清波,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E2): 24-.  
    摘要188)      PDF (555KB)(230)    收藏
    围绕基层检察院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的需求,分析实时监控技术关键点,探讨高效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系统应急响应流程,并提出预警与协调机制,以实现对安全风险的快速反应和有效控制.研究成果对加强基层检察院网络安全防护、提高安全态势感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以及构建快速高效的安全响应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融合CNN-BiGRU和注意力机制的网络入侵检测模型
    杨晓文, 张健, 况立群, 庞敏,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3): 202-.  
    摘要290)      PDF (2042KB)(229)    收藏
    为提高网络入侵检测模型特征提取能力和分类准确率,提出了一种融合双向门控循环单元(CNNBiGRU)和注意力机制的网络入侵检测模型.使用CNN有效提取流量数据集中的非线性特征;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GRU)提取数据集中的时序特征,最后融合注意力机制对不同类型流量数据通过加权的方式进行重要程度的区分,从而整体提高该模型特征提取与分类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其整体精确率比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模型提升了2.25%.K折交叉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泛化性能良好,避免了过拟合现象的发生,印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基于序列生成对抗网络的智能模糊测试方法
    靳文京, 卜哲, 秦博阳,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6): 490-.  
    摘要188)      PDF (2426KB)(225)    收藏
    漏洞的数量增长以及超危、高危等高度危害漏洞的大量出现使得网络安全形势面临着极大挑战,模糊测试作为主流的安全测试手段被广泛应用.测试用例生成作为核心步骤直接决定了模糊测试效果的优劣,然而传统的基于预先生成、随机生成以及变异策略的测试用例生成方法面临着覆盖面低、人工成本高、质量低下等瓶颈问题,如何生成高质量、高可用、完备的测试用例是智能模糊测试的难点问题.针对于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序列生成对抗网络(SeqGAN)模型的智能模糊测试方法,结合强化学习的思想将测试用例生成抽象为普适的非定长离散型序列数据的学习和近似生成问题,创新性地在生成器部分增加可配置的嵌入层来规范生成,并采用动态权重调整的方式从真实性和多样性2个维度设计奖励函数,最终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地构造全面、完备、可用的测试用例集,以达到灵活、高效的智能模糊测试的目标.从有效性和通用性2个层面分别对所提方案进行了验证,在4种不同测试目标下平均95%以上的测试用例通过率以及平均10%的目标缺陷检测能力充分证明了方案的通用性,在4种不同方案对比下98%的测试用例通过率、9%的目标缺陷检测能力以及单位时间内2万条可用测试用例的生成能力充分证明了方案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安全体系架构研究
    刘永东, 张瑶, 王淼,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2): 109-.  
    摘要187)      PDF (1146KB)(223)    收藏
    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基石,但由于其属性多样、节点复杂、用户数量多以及人工智能自身脆弱性等特性,使得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安全挑战.分析了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的内涵和安全发展的背景形势,从强化自身安全、保障运行安全、助力安全合规3方面提出了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安全体系架构及发展建议,旨在为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安全建设提供方法和思路,为选择使用安全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提供判别依据,为人工智能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法的立法思考
    严驰,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2): 103-.  
    摘要233)      PDF (874KB)(215)    收藏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AI)的技术升级和日益普及,人类社会结构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是中国在GAI领域的最新探索成果,强调发展和安全并重、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为正处于立法进程中的人工智能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具言之,人工智能法应考虑采用促进型立法模式,在立法内容上减少使用准用性规范,明确分类分级监管的立法思路,加强人工智能国际交流和合作,通过构建更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方案,推动科技向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隐私计算环境下深度学习的GPU加速技术综述
    秦智翔, 杨洪伟, 郝萌, 何慧, 张伟哲,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7): 586-.  
    摘要229)      PDF (1274KB)(208)    收藏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时间越来越长,使用GPU计算对神经网络训练进行加速便成为一项关键技术.此外,数据隐私的重要性也推动了隐私计算技术的发展.首先介绍了深度学习、GPU计算的概念以及安全多方计算、同态加密2种隐私计算技术,而后探讨了明文环境与隐私计算环境下深度学习的GPU加速技术.在明文环境下,介绍了数据并行和模型并行2种基本的深度学习并行训练模式,分析了重计算和显存交换2种不同的内存优化技术,并介绍了分布式神经网络训练过程中的梯度压缩技术.介绍了在隐私计算环境下安全多方计算和同态加密2种不同隐私计算场景下的深度学习GPU加速技术.简要分析了2种环境下GPU加速深度学习方法的异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容器镜像安全风险与防护研究
    陈妍, 张福, 胡俊
    信息安全研究    2023, 9 (8): 792-.  
    摘要165)      PDF (1788KB)(204)    收藏
    在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为持续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越来越多企业采用容器技术提高业务生产效率和扩展性.容器镜像包含打包的应用程序及其依赖关系,以及启动时的进程信息,是容器运行的基础.但容器镜像也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为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减少容器运行后面临的各类安全风险与威胁,需要实现对容器镜像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首先调研了容器镜像给应用程序开发、部署带来的优势,分析了容器镜像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构建、分发、运行3阶段的容器镜像安全防护关键技术,并研发了容器镜像安全扫描工具,能够对采用容器技术的应用程序和底层基础设施进行容器镜像扫描,具有良好的实践效果,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全生命周期的镜像安全防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基于联邦学习与卷积神经网络的入侵检测模型
    罗文华, 张晓龙,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7): 642-.  
    摘要260)      PDF (1722KB)(203)    收藏
    网络入侵检测模型需要在大规模的网络流量数据中及时准确地识别出恶意数据,但单一机构的标签数据不足,各机构之间不愿共享数据,导致训练出的入侵检测模型性能不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联邦学习和1维卷积神经网络的入侵检测模型FL1DCNN,在保证较高检测精度的同时,允许更多的参与方保护自身数据的隐私和安全,解决了标签数据不足的问题.FL1DCNN模型首先对原始数据集进行一系列预处理操作,然后在联邦学习机制下将1维卷积神经网络作为各参与方的通用模型进行特征提取,最后通过Sigmoid分类器进行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FL1DCNN模型在CICIDS2017数据集上的准确率达到96.5%,F1分数达到97.9%.此外,相较于传统集中式学习训练出的模型1DCNN,FL1DCNN模型在训练时间上缩短了32.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物联网中多密钥同态加密的联邦学习隐私保护方法
    管桂林, 支婷, 陶政坪, 曹扬,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10): 958-.  
    摘要281)      PDF (1704KB)(202)    收藏
    借助联邦学习,多个分布式物联网设备可在不泄露原始数据前提下通过传输模型更新共同训练全局模型.然而,联邦学习系统易受模型推理攻击的影响,导致系统鲁棒性和数据隐私性受损.针对现有联邦学习方案无法实现对共享梯度的机密性保护以及难以抵抗客户端和服务器发起的共谋攻击等问题,提出一种物联网中多密钥同态加密的联邦学习隐私保护方法.该方法利用多密钥同态加密实现了梯度更新机密性保护,首先通过采用代理重加密技术,将不同公钥下的密文转换为公共密钥下的加密数据,确保云服务器实现对梯度密文的解密.然后,物联网设备采用自身的公钥和随机秘密因子加密本地梯度数据,可抵抗恶意设备和服务器发起的合谋攻击.其次,设计了一种基于混合密码体制的身份认证方法,实现对联邦建模参与方身份的实时验证.此外,为了进一步降低客户端计算开销,将部分解密计算协同至可信服务器计算,用户只需少量的计算即可.通过对所提方案进行全面分析以评估其安全性和效率.结果表明,所提方案满足了预期的安全要求.实验仿真表明,该方案相较于现有方案,具有较低的计算开销,可实现更快且准确的模型训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模糊测试技术的研究进展与挑战
    汪美琴, 夏旸, 贾琼, 陈志浩, 刘明哲,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7): 668-.  
    摘要241)      PDF (1020KB)(199)    收藏
    模糊测试作为一种高效的漏洞挖掘技术,近年来发展快速,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为了深入研究模糊测试技术,介绍了模糊测试的定义,分析了优点和缺点;从种子选择的能量调度、测试用例变异算法、模糊测试执行性能、混合模糊测试等方面,总结了模糊测试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各项研究的改进点和不足,进一步提出了模糊测试未来改进的建议;描述了模糊测试在操作系统内核、协议、固件、深度学习等领域的漏洞挖掘研究成果;对模糊测试未来的挑战和研究热点提出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面向取证的网络攻击者溯源分析技术研究综述
    王子晨, 汤艳君, 潘奕扬,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4): 302-.  
    摘要167)      PDF (1134KB)(198)    收藏
    网络攻击者的隐藏性和匿名性使得网络攻击溯源技术充满挑战.研究综述了基于流量、场景和样本3个方面的网络攻击溯源分析技术的研究现状.首先,针对流量溯源,总结出基于日志记录、流量包标记、ICMP回溯和链路测试等方法和应用;其次,根据不同场景归纳出匿名网络攻击、僵尸网络攻击、跳板攻击、局域网攻击和高级可持续威胁攻击的溯源技术以及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和限制;最后,对于样本分析探讨了静态和动态溯源分析在恶意代码分析及攻击溯源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场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我国算法风险及其治理研究综述
    李欣, 曹艺萱,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2): 114-.  
    摘要319)      PDF (1781KB)(198)    收藏
    数智时代,算法已然渗透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算法驱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同时,也催生出一系列问题,日益加剧的算法风险亟需有效治理.首先,将算法风险划分为法律司法、政治治理、信息传播、商业经济4大领域,然后剖析算法风险形成机理,涵盖算法黑箱、算法歧视以及权力异化3个维度,最后提出算法风险治理框架,具体可分为技术规制、权责规范以及生态优化3条路径,较为系统地展现了我国算法风险及其治理的研究进展与发展动向,为推进我国算法风险治理理论研究与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基于集成学习策略的网络恶意流量检测技术研究
    高源辰, 徐国胜
    信息安全研究    2023, 9 (8): 730-.  
    摘要204)      PDF (2586KB)(198)    收藏
    网络流量是网络攻击的主要载体,对恶意流量识别与分析是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机器学习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恶意流量识别,能实现较高精度的识别.在现有的方法中,融合模型较单一统计模型更准确,但对网络行为的挖掘深度不足.提出一种面向恶意流量识别的多层次网络特征的堆叠模型MultiStacking,利用网络流量在不同会话粒度的网络行为模式,结合堆叠模型对于多维数据的鲁棒拟合能力,深度挖掘恶意网络行为.通过在CICIDS2017和CICIDS2018数据集上验证多种融合模型的检测能力,综合量化比较各种检测方法,深入分析了MultiStacking检测方法在多类型攻击流量识别场景中的表现.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多层次堆叠的恶意流量检测方法可以进一步提升检测精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2023年我国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展望
    许玉娜, 周航, 公静,
    信息安全研究    2023, 9 (E2): 13-.  
    摘要149)      PDF (1022KB)(196)    收藏
    网络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网络安全产业是构建安全、稳定、繁荣的网络空间的重要依托.根据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2023年我国网络安全产业调研数据,给出了我国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国内外整体情况,分析了当前网络安全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并从产业环境因素、产业内核驱动、市场发展方向、企业竞争格局、技术服务动向等方面展望了网络安全产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大模型安全风险及治理路径研究
    徐凌验,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10): 975-.  
    摘要142)      PDF (1104KB)(195)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基于联邦学习的车联网虚假位置攻击检测研究
    江荣旺, 魏爽, 龙草芳, 杨明,
    信息安全研究    2023, 9 (8): 754-.  
    摘要255)      PDF (2613KB)(193)    收藏
    车联网恶意行为检测是车联网安全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车联网中,恶意车辆可以通过伪造虚假的位置信息实现虚假位置攻击.当前,针对车联网恶意位置攻击的解决办法是通过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的方式实现车辆恶意行为的检测.这种方式需要将数据进行收集,从而引发隐私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联邦学习的车联网恶意位置攻击的检测方案.该方案不需要将用户数据进行收集,检测模型利用本地数据和模拟数据进行局部训练,这样即确保了车辆用户的隐私,同时减少了数据传输,节约了带宽.基于联邦学习的恶意位置攻击检测模型使用公开的VeReMi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测试,并比较了以数据为中心的虚假位置攻击检测方案的性能.通过比较,基于联邦学习的恶意位置攻击检测与传统的以数据为中心的恶意位置攻击检测方案性能相近,但基于联邦学习的恶意位置攻击检测方案在数据传输和隐私保护和检测时延方面却更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基于多维信誉的区块链安全分片方案
    曾俊智, 许力, 尤玮婧, 左雨庭,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8): 690-.  
    摘要203)      PDF (2816KB)(191)    收藏
    区块链面临可拓展性问题.分片通过将区块链网络划分成多个子网络,并行处理交易,从而提升系统性能.但分片易导致恶意节点聚集,发动51%攻击,影响系统安全.现有的单维信誉方案存在重分配过程开销大和分片间共识不足的问题,性能与安全无法保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多维信誉的区块链安全分片方案.首先,综合节点多维指标,保证分片信誉与计算通信能力均衡,识别恶意节点.其次,提出双阶段重分配方案,通过第1阶段部分重分配和第2阶段全部重分配,减少重分配频次,降低开销.最后,设计基于多维信誉的快速拜占庭容错共识(multidimensional reputation based fast Byzantine faulttolerant consensus, MRFBFT),将投票权与信誉结合,并在分片领导节点间增设一次共识,防止恶意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各分片信誉和计算通信水平更均衡,共识时延大约降低20%,吞吐量提升15%左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基于深度学习的恶意行为检测与识别模型研究
    张明明, 刘凯, 李贤慧, 许梦晗, 顾颖程, 张见豪, 程环宇,
    信息安全研究    2023, 9 (12): 1152-.  
    摘要226)      PDF (1897KB)(185)    收藏
    为了识别和防范网络中异常行为和恶意侵入,构建了一个基于卷机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和双向长短时记忆(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 BiLSTM)网络的检测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各类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IDS).区别于传统检测模型,因数据冗余而导致模型性能降低,该模型首先将特征输入构建的CNN生成特征映射,该过程有效减少识别网络的参数,并自动消除冗余和稀疏的特征.接着,将处理好的特征作为BiLSTM网络的输入,来检测和识别网络中的恶意行为.最后,在NSLKDD和KDD CUP99数据集上的测试结果显示,所提出的模型在时间效率和精度方面都超过现有模型,证明了其在检测恶意行为和准确分类网络异常中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基于国密SM2算法的局部可验证聚合签名算法研究
    沈荣耀, 马利民, 王佳慧, 张伟,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2): 156-.  
    摘要241)      PDF (983KB)(185)    收藏
    国密SM2算法基于椭圆曲线密码体制,由国家密码管理局于2010年发布,目前广泛应用于电子政务、医疗、金融等领域,其中数字签名作为SM2算法的主要应用,各种安全应用场景下产生的签名、验签操作次数呈指数级增长.针对海量SM2数字签名占用较大的存储空间,且对签名逐个验证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国密SM2算法的局部可验证聚合签名方案,使用聚合签名,降低存储开销,提高验证效率.另一方面,针对验证方仅验证指定消息及聚合签名时,也必须获取聚合时的全部消息明文的问题,利用局部可验证签名,使得验证方仅需指定消息、聚合签名及短提示即可完成验证.对方案的正确性及安全性进行分析.通过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与同类方案相比,该方案具备较高性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互联网内容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廖忠, 王志昂, 申宇, 魏子令, 陈曙晖,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 (3): 248-.  
    摘要222)      PDF (1234KB)(183)    收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内容创作分享的低门槛化,互联网内容安全成为当下互联网建设和监管的重点.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为载体的信息内容剧增,给互联网内容安全带来巨大挑战.互联网内容安全内涵丰富,从多媒体内容过滤分析、信息伪造检测、舆情态势感知和数据保护4个方面对其中关键的技术进行介绍.同时,梳理实际应用中广泛采用的关键技术和相关研究工作.最后对互联网内容安全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与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基于同态加密的人脸识别隐私保护方法
    李雅硕, 龙春, 魏金侠, 李婧, 杨帆, 李婧,
    信息安全研究    2023, 9 (9): 843-.  
    摘要214)      PDF (1144KB)(181)    收藏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与应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新型认证技术中开始得到广泛应用.由于传统的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多是在明文状态下进行,对用户的隐私无法给与充分保障,因此基于以上缺陷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同态加密技术的人脸识别隐私保护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当前热门身份认证模型FaceNet对用户生物特征信息进行提取,然后借助基于RLWE的同态加密技术对提取的特征信息进行加密,保证生物特征信息在外包给服务器进行距离计算时不会泄露用户的隐私数据,防止服务器窥探用户的行为.同时,在身份认证过程中引入随机数概念,防止非法用户对服务器的重放攻击.实验证明,该方法在密文状态下仍能保证较高的准确率与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